集美大学打造“科技小院”服务乡村振兴 虾塘边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
集美大学打造“科技小院”服务乡村振兴 虾塘边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
集美大学打造“科技小院”服务乡村振兴 虾塘边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
“来自养殖一线的(de)问题才(cái)是真问题,不能只在实验室和论文中找课题。”近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福建省(fújiànshěng)漳州市龙海区海澄镇上寮村的“对虾科技小院”举行,主讲人是集美大学校长谢潮添。
进入初夏,龙海区热浪滚滚,“科技(kējì)小院”绿草茂盛。20多名学生戴着草帽,顶着艳阳,沁着汗水,行走在养虾(xiā)池边,深入育苗室里,聆听来自校长的讲述(jiǎngshù)。
“以前养对虾要用的调水、抗菌剂,还有一些辅助抗病药品,很多(hěnduō)要从海外进口,我们科研人员经过30多年的研究(yánjiū),现在很多产品技术水平已经超过海外,而且更加环保、更加无毒无害。”谢潮添回顾了福建(fújiàn)在水产(shuǐchǎn)养殖(yǎngzhí)方面的发展历程,对学生们说,“有了科研的加持,我们才能‘硬气’,才能有自己的话语权!”
听到此处,陪同参观的水产公司负责人蔡章印说:“过去养虾,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,不知养死多少。一有问题,我们就请集美大学的老师(lǎoshī)来。老师把样品(yàngpǐn)带回学校实验室(shíyànshì)进行检测、分析,为(wèi)我们找出问题根源、解决问题,后来,干脆就在我们‘科技小院’建起(jiànqǐ)了实验室。”
谢潮(xiècháo)添说,这些年,学校在(zài)水产领域能取得一些成果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立足生产需求解决实际问题,成绩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,“如果(rúguǒ)不到生产一线,天天待在实验室里,是出不了真成果的”。
“我的(de)专业领域是藻类养殖,博士毕业后,我不敢直接上讲台,而是在向养殖户学习种紫菜后,才敢上讲台,才敢教养殖。”谢潮添回忆起自己刚当教师时的情景,强调了教师参与现场实践(shíjiàn)的重要性(zhòngyàoxìng)。
在授课环节,谢潮添结合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(guīhuà)(2024—2035年(nián))》,以(yǐ)“深怀爱国情,坚守(jiānshǒu)报国志,争做新时代挺膺担当奋斗者”为题,为学生们讲授思政课。他还介绍了“科技小院”的由来,以及集美大学“科技小院”建设的情况。
许金震是集美大学水产学院2022级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,也是“对虾科技小院”的“院长”。在虾塘边,他向学弟学妹们介绍(jièshào)起(qǐ)对虾的养殖(yǎngzhí)情况,可谓头头是道。
“我可能是年龄最小的(de)‘院长’。”谈起当“院长”的收获,许金震说,“吃住(zhù)在(zài)养殖场,我才真正学会了养虾的流程,懂得了如何与一线养殖人员沟通,并学会从现场发现问题,最后与大家一起研究、一起解决问题(jiějuéwèntí)。”
在思政课的发言环节(huánjié),集美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琴玉提出了(le)自己的建议,她希望学校(xuéxiào)能创造机会,让她将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到养殖环节,“希望养殖业能用上更多人工智能技术”。
“学科(xuékē)交叉是大趋势。”谢潮添充分肯定了张琴玉的想法,并介绍了学校加大人工智能通识(tōngshí)教育的设想,他希望张琴玉将来能深入“科技(kējì)小院”,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。
“我对自己的专业(zhuānyè)更有信心了!”集美大学水产(shuǐchǎn)养殖学2022级本科生黄昌炜说,参观“科技小院”不仅让他拓宽了视野,也让他对水产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新(xīn)的理解。
“感觉校长很亲切,没有(méiyǒu)距离感,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位普通老师。”集美大学水产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俞韩绣即将读博,她长期(chángqī)扎根在“科技(kējì)小(xiǎo)院”,取得了不少科技成果,被教师们称为“小院里走出的‘金凤凰’”。
近年来,集美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,已在4个省份(shěngfèn)46个县(市、区)打造了48个“科技小院”,80余名教师和500余名研究生(yánjiūshēng)深入“科技小院”开展科研实践,同时派遣逾千人次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,为破解“三农(sānnóng)”难题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(xīn)动能。
集美大学还与企业合作建立了6个科技创新驿站,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和(hé)资源优势互补;推出“师生科研搭子养成计划(jìhuà)”,培养一批知农、爱农、兴农的高层次应用型(yìngyòngxíng)人才,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(qiángguó)建设。(本报记者 熊杰 通讯员 刘金昆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